|

楼主 |
发表于 2025-3-30 22:59:08
|
显示全部楼层
旧地重游的时候,
我们总是会不自主的回忆上一次,
做了什么,想了什么!
今年第一次次骑行,
反方向走了去年骑了三个月的路线,
逆行看也会遇到好些好玩的有趣的人和事儿。
小红书翻到这样一段话,记录并分享一下:
很多人觉得独处就是宅家,但我的独处是把自己扔进人群里:去书店翻书,去公园看大爷打太极,去街角咖啡厅听陌生人聊创业计划……不需要社交,甚至不需要目的,光是“在场”就能吸收能量。
有人问我:这样出门的意义是什么?
我的答案很简单:“人会被环境重塑,而环境永远在门外。”
/
【你的磁场决定你吸引的世界】
朗达·拜恩在《力量》中写道:“每个人的磁场会吸引相同频率的人和事。”坐在家里,你的能量是静止的;而出门后,流动的人群、自然的生机、城市的节奏,都在无形中激活你的磁场频率,吸引更多可能性。
【观察即疗愈】
心理学家艾克哈特·托尔在《当下的力量》中提到:“真正的觉知来自对当下的观察。”当你置身人群,以旁观者的视角感受他人的生活状态——比如咖啡馆里专注工作的自由职业者、公园里牵手散步的老夫妻——这种观察会让你跳出自我局限,用更开放的心态反观生活。
【高能量场域自带滋养力】
国学中强调“境随心转”,但心亦随境转。播客《树洞心语》曾分析:书店、公园、市集等人气旺盛却不嘈杂的地方,本质是高能量场域。身处其中,你会不自觉被积极的状态感染,就像“靠近篝火的人,总会沾上温度”
/
出门不是逃离,而是主动选择“被世界灌溉”。
当你走进人群、自然、城市的缝隙,
那些无意间听到的对话、偶然瞥见的生活片段,
都会悄悄成为你能量磁场的一部分。
“人如植物,总要见光见风,才能长得舒展。”
—————
去年我反反复复在这条路上骑行了三个月,
有时是清晨,有时是傍晚,
带着蓝牙,听的或悲伤或欢快的歌都不重要
只是沉浸在其中,也会遇到路人善意的招呼
也会回以礼貌的微笑,看环卫工人清扫残枝落叶,
也看垂钓的人钓鱼,也有遇到和我一样骑行的人,
还有跑步的人,她们都充满了活力,
让自己动起来,是我当时想做的事。
今天的骑行顺便在旁边的公园也溜了一圈
看见一些小朋友嬉闹,和好多小朋友打招呼
看到一棵气质特别的树,我用孤傲形容它
它远离其他的花草树木,独自在一片草地中间
我并没感受到它孤独,倒觉得它挺享受“旁观者”的身份
于是我拿出了,自拍杆和它留影,并发到微信圈:感觉这棵树很“孤傲”
朋友说:是你的仰望,让它有了孤傲的性格!
远远的看,整棵绿色的树上错落有致的一些红色叶子
像极了许愿树上挂满的红色求愿的信条!!
信女珊瑚:
愿烟火四季,
风花雪月都好看,
爱恨情仇都浪漫,
最最希望暴富暴瘦狂吃不胖!
哈哈哈哈哈哈哈 |
|